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又一次在牡丹江和大家見面了,今年是我們連續三年在牡丹江召開農產品冷鏈物流峰會。首先,我謹代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冷鏈委,感謝黑龍江省政府、省商務廳、牡丹江市政府和陽明區政府對會議的大力支持,感謝各位嘉賓和代表對會議的積極參與,預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2015年以來,農業領域一直不乏被熱點討論的話題,無論是國家政策的推動,還是客觀形勢的要求,都使得農業和農產品物流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農業優質資源的互補互通,將成為"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經濟合作的一大契合點,依托"一帶一路",充分利用國際平臺,助陣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農業領域一直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一帶一路"半數以上沿線國家適合農業合作,市場空間巨大。長期來看,我國要在海外打造保障當地、供應中國、平衡全球的農產品基地,進而完成全球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落地,有望加速農企龍頭走出去步伐,我國農企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
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并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海外"種地"這個層面上,而是要鼓勵企業向加工、物流、倉儲、碼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農業企業及知名農業品牌。
在這一點上,牡丹江市依托毗鄰俄羅斯的地緣和通道優勢,以及雄厚的農業產地資源,將在推動"一帶一路"和"龍江絲路帶"建設中貢獻重要的力量。這其中,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打造農產品綠色通道和保障體系,將發揮關鍵作用。
其次,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全國上下正在謀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產業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領、支撐作用的新業態、新產業,而無疑農業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核心領域之一。
傳統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勢不可擋,將制造又一個風口。物聯網、大數據、網購、電商、微商這些互聯網催生的新名詞,正在與傳統的農業和農村更緊密地結合,正在借助互聯網思維和渠道,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創新驅動力,能夠解決傳統商業模式固有的農產品流通時間長、成本高、供銷對接難等問題,解決我國農產品銷售不暢難題,包括流通環節多、損耗大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供銷對接。最近,我們看到新希望六和集團與一畝田達成戰略合作,傳統農業正在借助互聯網轉型;我們還看到,阿里巴巴和京東正在全速啟動農村電商戰略,互聯網力量也正向農業領域快速蔓延。
此外,在最為傳統、最缺乏互聯網基因的農批市場環節,互聯網的影響其實也在慢慢滲透。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4000家左右,年流通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000多家,農批市場集團化企業有深圳農產品、雨潤集團、壽光地利、宏安集團等幾家,集團化管理的農批市場合計不足100家,在規模市場中占比不足5%,未有一家能夠形成寡頭。同時,整個農批市場行業共同的問題是管理和經營模式落后。
而互聯網能夠提升農批市場集中度,改善管理和經營模式,并將帶來三方面顛覆性的影響:一是流通環節的扁平化。將大大減少流通環節,縮短流通距離,提高流通效率。二是交易公平化。電商時代的交易方式是以時間和價格來決定的,出價雙方的定位是平等的。三是交易信息透明。整個流通環節交易方式的信息在電腦上做記錄,對生產者和流通者對交易雙方信息都是公開的,交易雙方的信息形成對稱。這是三個非常重要的顛覆性的影響,是互聯網對批發市場帶來的很重要的影響,這些影響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女士們,先生們!以上這兩點,都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組織格局和流通方式發生的變化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僅靠政策和技術,還不足以去徹底改變我國的農業流通現狀,還有很多細節和問題需要去解決,這就是接下來我想談的內容,也是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農產品物流兩個"一公里"的問題。
首先,是最先一公里。它是指農產品從產地采摘后一直到移交物流運輸之前,為了保持農產品質量、延長保質期,需要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包括預冷、分級、加工、包裝、倉儲等。當前,我國大量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流通過程損耗嚴重,農民賣難等問題,很大原因就是"最先一公里"問題沒有解決甚至忽略。
今年為什么會有大量的農產區出現滯銷問題?就是因為農產品預冷、儲藏條件達不到,還沒有賣就爛掉了;就是因為農產品沒有包裝、缺乏加工,附加值上不去,銷路打不開。還有,國內外的農產品為何出現"價格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就是因為國外最先一公里做得好,產品損耗少,銷售周期長,自然在同國內產品競爭中有優勢。
前不久,農業部出臺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這里面第一次強調了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強全國產地批發市場的建設。產地市場建設有利于完善農產品最先一公里,有利于樹立農產品品牌,有利于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前蘋果市場,定西馬鈴薯市場,贛南臍橙市場,云南花卉市場,大連水產市場、重慶生豬市場...都運營的不錯。
農產品的"最先一公里"因相對遠離消費者,消費需求傳導至生產、供應前端并引起足夠注意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從而造成其出現的時間比緊靠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要晚,但在整個供銷鏈條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下,事前控制無論在控制效果還是控制成本上都是最優的。
第二,是關于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后一個環節,這不僅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影響著客戶體驗。所以,在農產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可能除了傳統菜販子依舊擺攤賣菜之外,大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如何離消費者更近,如何使消費者更便捷、更輕松地買到水果和蔬菜。
這其中,有專門做冷鏈宅配服務為主的生鮮電商企業,像京東、中糧我買、本來生活;有專門做生鮮O2O網點自提的,比如像廚易時代;有專門在社區布局自提柜的,像速遞易,青年菜君;有尋求同便利店合作,或去便利店自提,或由便利店負責配送的,像愛鮮蜂。
很多企業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探索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的解決之道,這里面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看哪種方式更適合自己。但要強調的是,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僅憑一家之力,很難全部滿足,這里面或許會有相互合作的機會和空間。
今天,我看到很多農產品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嘉賓都來到了本次峰會,而且會議的很多話題都有探討空間,希望借此機會,大家相互交流,充分溝通,為農產品物流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