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物流報
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創新,學校、企業等資源將會有更多跨界融合的機會,這些都將有利于物流人才的培養,促進物流產業服務水平的提升。
現代物流專業教育背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現代物流教學的生態環境發生轉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得更加急迫,學業與崗位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企業并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企業內部培養人才,學生成長周期在壓縮,適應崗位的能力要求更強,對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面臨的挑戰更為艱巨,應該考慮學校的教學體系與企業社會全面對接的問題,需要在分析雙方時間、地點、任務等差異化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
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市場加速轉變
在我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物流專業人才特別是本科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就業是一個典型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層面比較多,"就業生態環境"的變化也較快。
物流產業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支撐性產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產業規模壯大和產業升級轉型,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數量在增加,而需求結構卻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國物流專業人才需求結構呈現典型的梯形結構,高端物流人才需求較少,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人才資源需求結構。隨著產業發展,高端物流人才需求逐步提升,梯形需求結構逐步轉化為三角形需求結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物流產業還不能達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高端物流專業人才比例會進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知識、技術能力的專業人才將成為主力軍。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則會逐漸下降,相應的物流人才需求也會同步降低,物流產業人力資源需求逐步轉化為橢圓形結構。
根據目前產業人才需求的總量和結構,需要學校在自身定位方面進行轉變,在保持適當前瞻性,以教育發展帶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迎合企業需求。同時對學生定位也需要改變,每年全國本科層面上萬名畢業生需要客觀的評價自身能力和企業需求之間的對應關系。企業并非不愿意接受,而是要求其能力與崗位相適應,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企業對人才的培養認識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目前很多企業更愿意直接對應崗位需求選擇直接具備能力的人才,而不愿意與學校對接,社會的其他企業反而成為其人力資源的培養基地,形成了分層次的社會培養體系。這樣的結構更加使本科學生無法直接進入相應的領導崗位,在初次就業時必須進入所謂的"低層次"就業崗位,時間、薪金以及企業發展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導致學生的心態轉變,不愿意完成這一職業發展培育階段,使學生、學校和企業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對立關系。
物流本科高等院校應與時俱進
目前,高等院校的物流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自我封閉的意識比較強,在完全以學校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中,以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為核心的教育資源需要重新進行配置,否則一些固有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重構本科專業教學培養體系,需要建立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教學輔導體系,針對學生需求,建立學業、就業、學科乃至創業多層次的輔導架構。并且,對于本科畢業計劃進入企業的學生,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設計。
首先是師資力量的重構。教學活動主要由教師完成,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需要教師首先職業化,學校必須從多個層面架設教師接觸產業的通道,讓教師能夠確實接地氣,而不是單純地設立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門檻。對于課程體系的重構需要對接企業的運作需求,從企業角度梳理人才知識需求結構,并重視課程內容的開發。對教學管理體系的重構,需要適應多層次的教學管理需求,將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和手段納入到標準化的教學管理中來,特別是教師工作量的評定等,使之具有良好的政策保證;應著力建立開放靈活的管理體系,使學分獲取的渠道多樣化。
其次,應針對教學環境的變化建立社會資源的引入長效機制。學校和企業之間需要從合作建設工程研發中心、大學生創業孵化、大學生科技園等形式的服務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因為上述形式更加傾向于培養學術精英學生,對面向企業需求的學生適應性有待提升。針對物流產業的特色,開展物流服務外包將是一個較好的選擇,通過學校建立實景式的實體物流服務設施和設備作為實踐教學場地,針對呼叫服務、數據分析等業務進行校園交付模式開發,開發物流領域的具體運作服務外包、科技咨詢服務外包等多種模式,形成學生參與企業經營活動的良好環境,將極大地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以學校為核心,通過企業的實景環境再現,形成體驗和運營中心,將有利于學校對實體資源的控制力的提升,更好地安排教學計劃,并和企業形成硬件資源、軟件資源、人力資源的互動的新的模式。學校可以結合實際培養目標開放第七學期和第八學期的教學時段,將學生的人力資源和企業直接對接,定制教學計劃,開展特色型的教學課程并直接進行學分認定,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智力、物力、財力全方位融合與統一。
這種模式將提升學校的教學效率,并有利于開展O2O的學習模式,是學校在對接人力資源細分市場條件下的新定位,將企業等社會資源納入其中,有利于形成以學校為核心的閉環管理系統,將十分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品牌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