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戰略意義
來源:大理滄龍物流有限公司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4年12月28日 點擊:2245次
中東歐國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格局中,地理位置獨特,向西可輻射歐洲,是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進歐洲的重要橋梁。因此,進一步深化我國同中東歐國家產業合作,對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擴展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優勢頗多
中東歐16國(即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波黑、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位于歐洲中東部,總面積133.6萬平方公里,接近中國的1/7,面積最大的是波蘭,最小的是黑山。
根據對中東歐國家產業結構的分析,可將中東歐16國分為"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和"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前者主要指具有一定的工業產業基礎,且在工業領域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后者則主要指在工業領域基礎相對薄弱、且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農業和旅游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較大的國家,包括克羅地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阿爾巴尼亞、拉脫維亞等國。
通過對中東歐16國自然資源、競爭優勢(地理位置、人力資源、國內市場等因素)、特色產業的分析,中東歐國家在產業合作方面具備三方面優勢: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中東歐16國地處東西歐交會處,多條國際公路貫穿其間,可輻射整個歐洲大陸,特別是中歐地區素有"歐洲工廠"之稱;
二是人力資源成本頗具優勢。中東歐國家普遍人力資源素質高、成本低,人力成本大大低于西歐發達國家;
三是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強。以匈牙利為代表,匈牙利已成為整個歐洲的知識和創新中心,歐洲創新技術學院就設立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同時很多大型跨國公司已在匈牙利設有研發中心。
回顧歷史合作
總體來看,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產業合作呈現出"規模擴大化、領域寬泛化、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在合作內容方面,仍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能源產業為主要合作領域。例如,在塞爾維亞,我國路橋公司承建的跨多瑙河大橋成為中國在中東歐基建工程的標志性項目;利用中方貸款實施的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一期改造項目、波黑斯坦納里火電站項目均已啟動;中國企業在羅馬尼亞投資或承建了多個光伏及風能電站項目;以華為和中興通訊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在中東歐國家通訊設備制造和通訊服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中東歐16國在汽車、物流、醫藥等領域的產業合作并不深入,合作規模和質量有著非常大的拓展空間。
從雙方合作方式看,主要以并購和綠地投資為主:
2010年,保加利亞與浙江省達成協議,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附近建立工業園區。
2011年,山東省煙臺萬華集團出資12.6億歐元并購了匈牙利的寶思德化工公司96%的股權,成為中國在中東歐乃至歐洲最大的投資項目。
2012年,中國柳工集團收購波蘭HSW公司工程機械業務部。此外,寧夏東輝公司投資1000萬美元在羅馬尼亞設立了自行車生產廠。長城汽車在保加利亞成立了汽車組裝廠。中興通信與華為基本上在每個國家都建立了公司或代表處,在開拓市場方面成績顯著。我國在中東歐建立工業園區與商品集散地。
2012年,華為公司斥資15億美元在匈牙利建立歐洲物流中心。我國企業在中東歐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在斯洛伐克,青島軟控建立歐洲研發和技術中心,其主要業務是研究輪胎裝備、工藝技術和生產制造高質量的輪胎生產裝備以及為歐洲用戶提供技術服務;在捷克,北車與捷克布拉格工業大學聯合組建了電力牽引與控制聯合研發中心,推動北車走向中東歐市場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深入挖掘潛力
1. 基礎設施
近年來,中東歐國家為了提振經濟,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迎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主要涉及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地鐵、輸氣管道、光纜傳輸等領域,還有市政建設,包括排水建設、酒店建設等。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并產生了較多的過剩產能。特別是我國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技術領先、設備成套、建設經驗豐富、性價比高。因此,將我國的基礎設施產能輸出到中東歐國家會取得雙贏的效果。
2. 汽車工業
汽車工業是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點產業之一。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是汽車工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公交和大客車方面,波蘭是歐洲大客車的重要產地,德國是波蘭大客車主要出口市場之一;汽車零部件制造方面,捷克有數百家汽車零部件制造供應商,世界汽車零部件廠商50強有一半在捷投資;汽車設計及技術研發方面,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知名汽車廠家在捷克設立設計、創新和技術研發中心,從而形成密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近些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迅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但與部分中東歐國家相比汽車工業的整體實力仍存在一定差距。
3. 制藥業
中東歐部分國家制藥業發達。以匈牙利為例,其制藥行業在東歐最為發達,該行業基本能滿足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對制藥產品的強勁需求。匈牙利的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吸引了許多跨國制藥公司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生產擴張,尤其在原料藥和仿制藥領域。近年來,我國制藥產業發展迅速,但產業基礎仍相對薄弱,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制藥企業可以通過在中東歐國家設立藥品研發中心等方式,將對方先進的制藥經驗加以吸收利用。
4. 清潔能源
我國在核電、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電力領域已掌握了關鍵技術,而目前,黑山、塞爾維亞和波黑以及本地區其他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和水力發電方面,亟須中國的投資與合作。如波黑政府明確表示希望中國企業對波黑的電力建設項目進行投資,一是修復、改造現有電廠;二是新建、擴建電廠。
加強合作關系
一是把中東歐作為我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中東歐地區的地緣優勢,實現我國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和品牌塑造在中東歐地區的本土化,進而向"歐洲化"邁進。
二是重視投資布局的整體性,強化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鏈的整體遷移。從原來只注重人員集中和靜態銷售的貿易城、貿易中心建設到更加注重投資產業的多樣化和產業鏈延伸。
三是注重對中東歐地區重點國家的產業開發與合作,以點帶面。我國發展同中東歐國家的產業合作不應追求一步到位,在整個區域全面鋪開,而應注重與產業優勢比較突出或綜合指標較為均衡的國家開展產業合作,如匈牙利、波蘭等國,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合作對象。
四是發揮雙方產業的互補性,進行產業的深度合作。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不僅有經貿合作的強烈意愿,在產業上也具有廣泛的互補性。部分中東歐國家在汽車制造、醫藥流通、交通運輸等行業基礎雄厚且創新能力強,而在基礎設施建設、通訊、清潔能源等領域對我國有較為強烈的需求。雙方應在充分了解產業互補性的前提下,開展有深度和有生命力的產業合作。
五是鼓勵我國和中東歐國家企業相互投資,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我國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東歐16國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我國企業在中東歐投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我國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并積極鼓勵中東歐國家企業來我國投資、建廠。